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并探求志愿者精神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践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更好更积极的服务于社会,由江南大学君远学院2017级的何金哲、周勇吉、唐明谦等同学成立的“新时代志愿精神传承”微光调研实践团,奔赴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开展了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8月11日上午,微光团队来到洛社镇幸福义工总站,受到总站负责人徐校长热情接待。徐校长与微光团队一起对未来一周的调研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给予了他们一些在整体计划上的指导。她表示,志愿服务不在次数多少,而在于我们每次的参与过程中的态度和完成的质量。要用心做实事,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主义,浮于表面。
8月12日清晨,带着对洛社幸福义工体系的初步认识,微光团队一行人再次来到洛社镇,开展第一天的调研实践活动。小分队跟随近二十个不同年龄段的义工一起来到洛社镇颐养院,慰问孤寡老人。
在这里,志愿者团队见到了很多年迈孤独、身体衰颓的老人,他们躺在病床上,生活难以自理,甚至有一些老人已经基本失去了说话、吃饭的能力。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志愿者们看到那些鲜活而悲凉的场景时,内心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实践团和其他经验丰富的义工们一起,给老人梳头发、按摩、剪指甲、唱歌、陪他们聊天说话,或者握着他们的手,坐在他们身边,用心传递给他们一份关怀。
尽管只是短短一个上午的陪伴时间,尽管分配到每个老人身上只是微不足道的几分钟,实践队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些孤单的老人能够在孤独的老年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
岁月不饶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当“社会的老人越来越孤独,社会的年轻人越来越洒脱”逐渐成为如今社会令人深思的现象,这种群居养老的半公益性机构已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乐于奉献、尊老爱老、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群体也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关爱社会、将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青年志愿者在未来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所需要努力践行的志愿者精神。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实践队将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对流动人群进行采访以及实地走访洛社镇星级志愿者等调研,进一步了解群众眼中的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心目中的志愿者精神。
为他人开一朵花。


洛社镇幸福义工全体合照



微光团队陪伴老人